春秋时期,秦国是一个边缘小国,常常被中原的其他诸侯视作蛮夷。然而,秦穆公继位后,他致力于改变这一局面,广泛引进各类人才,其中蹇叔便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。蹇叔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来到了秦国,他们在秦国的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尽管在初期,西乞术和白乙丙的表现并不出色,他们跟随孟明视做副将,尝尽了失败的滋味,甚至曾屡次被俘。然而,白乙丙决定在秦国扎根,并繁衍后代,其中的后人,正是那位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名将——白起。
白起作为一名将领登场时,秦国已经逐渐强盛,但距离统一六国的目标仍然遥不可及。然而,白起的出现,将秦国统一的梦想推进了一个巨大的步伐。当白起第一次出征时,他迎来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,也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。此时,韩魏联合起来,联合周天子,设法阻止秦国东进,他们将重兵部署在崤山和函谷关。秦国丞相推荐当时仅是左庶长的白起担任主将,白起从此开启了属于他的传奇。
展开剩余71%面对韩魏联军的庞大兵力,白起并未选择正面交锋,而是采取了巧妙的策略,他绕过敌军的防线,决定发起一场突然袭击。联军未曾料到,秦国居然放弃了守卫的要塞,反而主动选择与他们进行野战。白起利用敌军指挥系统的拖延,迅速展开攻击,一举将联军分割击破。最终,他将韩魏联军围困于伊阙,尽管敌军仍占有较多兵力,不少人建议白起停战并放行一条通道,但白起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了全面攻势。在此过程中,他展现了独到的军事眼光,抓住敌军的薄弱环节,最终获得了彻底胜利。
在伊阙之战中,白起亲自指挥,成功斩首二十四万敌军,魏国的主帅公孙喜也被击杀。虽然白起取得了辉煌战绩,但他并未急于收兵,而是趁机向东进军,攻占了韩国安邑以东至乾河的大片领土,进一步削弱了敌人的抵抗力量。这场战斗标志着白起军事才华的初露锋芒,并使他在一年后晋升为大良造。在随后的几年里,白起展开了对魏国的报复,成功占领了魏国的六十一座城市,成为秦国的功臣。
白起的军事才华并没有止步于此。秦国对楚国发动了连番进攻,白起毫不犹豫地再次领兵出征。在他的指挥下,楚国陆续败下阵来,失去了大量领土。白起在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后,更是亲手将楚国王陵焚毁,象征着楚国的彻底失败。由于这次胜利,白起被封为“武安君”,这一封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印记。与其他同样封号的名将相比,白起的“武安君”成为了最为响亮的象征,代表着一位绝世战神的威名。
紧接着,白起再次转战赵国,发动了史称“长平之战”的关键战役。尽管战斗的初期由王龁担任主帅,但因长时间未能取得胜利,秦王最终决定由白起亲自出马。这时,赵国为了尽快结束战斗,换上了以赵括为主帅。赵括被认为是纸上谈兵,但实际上,赵国面临的是长时间消耗战的压力,粮草供应的不足使得赵国必须采取冒险行动。然而,白起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,充分利用敌军的短板,通过巧妙的诱敌深入,成功将赵国主力部队困入险境。在这一战中,白起巧妙地将赵军一举歼灭,最终捕获赵括并将其斩杀,迫使赵国四十万军队投降。
对于这些投降的敌军,白起做出了极其严酷的决定——他命令将所有投降的士兵全部处死,仅留下少数人回去报信。这一举措让赵国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,赵国从此再也无法恢复生气。白起一生中参与了七十余场战役,战无不胜,成为无可争议的战神。根据后世梁启超的考证,战国时期死于战争的二百万人中,白起一人就占据了其中的一半,因此他也被称为“死神”。
然而,这位战争机器最终并未死于战场,而是在秦昭襄王和国相范雎的密谋下被赐死。临终时,白起对自己所在国家并无怨言,也没有对范雎心生不满,他唯一感叹的是长平之战后的不公正对待,仿佛这是一种命运的报应。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
发布于:天津市